《中国经营报》记者在甘肃临夏积石山县震中区域了解到,目前,当地抗震救灾部门正在布置大量集装箱房,以解决灾后重建过渡期的生活设施问题。这是我国少见的、低气温区域发生地震后,救援方式的一次创新和突破。

地震程维01.png

  12月22日傍晚,积石山县大河家镇黄河边上,人们正在吊装救灾用集装箱房。 本报记者程维摄

  甘肃临夏积石山县2023年12月18日晚发生6.2级地震后,震中附近30公里范围内的房屋损毁严重。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积石山县冬季的最低气温通常在零下9℃至零下17℃左右,本次地震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修葺房屋及重建损毁住房的进程,只能等到明年2—3月份开春后,方可进行。

  这意味着,当地受灾群众将不得不面临至少3个月以上的居住问题,这是近十几年来,国内地震灾后重建中面临的罕见新问题。

地震程维02.png

  集装箱房被安装在黄河边的公路一侧。江对岸,是彩色的山体,这是丹霞地貌主要的特征之一。 本报记者程维摄

  记者在走访了多个帐篷区发现,经过当地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努力,各安置点及公路主干线沿途的救灾帐篷中,已经陆续安置了燃煤火炉,在室外零下12℃至零下15℃时进入帐篷,体感温度能达到20℃以上。

  不过,大部分帐篷因通风不畅,且内置烟道(多数需先直升1.9米左右再转直角,以2米长左右的、与地面平行的烟道向外排出),导致多数帐篷内有浓厚的燃煤味。

地震程维03.png

  水泥墩及钢质拉索确保这些集装箱房能够稳固。图右为古黄河渡口“临津古渡”。 本报记者程维摄

  此外,尽管目前已经发放到该县各安置点的救灾帐篷均有白色保温层,但该保温层仅厚3毫米左右,这使得部分拉开侧窗透气的帐篷内温度较低。空气质量与温度暖和之间,难以两全。

  积石山县群众将在这样的环境中居住3至4个月?答案是否定的。

  《中国经营报》记者12月22日在走访受灾最严重的大河家镇的几个主要安置点及寻找坍塌房屋时发现,相关部门已经在大河家镇的黄河边,“沿太子参旅游大通道”的2.3公里长公路一侧,用吊车一个挨一个地摆放集装箱屋,总量近1000个。

地震程维04.png

  这些集装箱房内,已经预埋水电管网,有多个电源插孔,有日光灯、窗帘等,安装好卫浴设施及电器后,群众搬入家具即可使用。 本报记者程维摄

  据负责集装箱安装的中建八局一位工作人员称,该集装箱屋长6米,宽3米,高约2.6米,有门有窗,集装箱吊装下地时,箱体内已经预埋了电线、电话线,布置了多个5孔电源插座,以及给排水管、排水孔、排烟孔,且预装了窗帘和热水器挂架、空调挂架。

  现场工作人员称,这些集装箱屋吊装到位后,预计能尽快完成电力接入。水路的接入相对要麻烦一些,因为震区的气温较低,水管会被冻结,他们目前正在寻找水管的防冻解决方案。

地震程维05.png

  目前各安置点的临时救灾帐篷内,已经在近几天内陆续装上了燃煤火炉,不过保暖问题与通风问题存在冲突。 本报记者程维摄

  上述流程完成后,群众只需要搬入家具、家电,适当安装摆布,就可以入住这些集装箱屋了。

  目前当地抗震救灾部门还没有公布有关用集装箱房,以及受灾群众过冬和房屋修缮、重建等信息,因此暂无安排群众入住集装箱房的具体时间表。

地震程维06.png

  大河家镇康吊村安置点,两名女孩正将一捆白菜抬到路边的灶台前。在集装箱房投用前,他们仍将在直接铺在泥地上的临时帐篷中住上一段时间。 本报记者程维摄